科普文章

那么多地方需要用钱,国家为何还要免费筛查?大肠癌??

“大肠癌筛查。50-60岁,问卷调查——大便潜血检查——全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跟踪随访。”

简简单单的一小段话,背后却是国家为之付出的数以亿计的资金。

这,就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大肠癌筛查。

为什么要花如此一大笔钱做这件事?

这是因为,我国的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到了国家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步。

以2017年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为例,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5位,并且呈现出持续的上升趋势,每年大约增加4%的病患。


更为可怕的是,六成以上的患者在发现的时候,已经属于中晚期。而这个疾病,早期发现并治疗,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出现了远端转移的患者在进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

这个疾病在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但是近年来的生存率逐步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大肠癌筛查工作做在了前头。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重视对结直肠癌的筛查。到了2012年,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经将包括大肠癌在内的五大癌筛查,扩展至全国16个省份、20多个城市中。

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未必所有的人都了解这件事。

现在就来研究研究,这大肠癌筛查,都是怎么进行的。

伺机性筛查,具有“大肠癌特色”的筛查方式

大肠癌最为直观的筛查方式,莫过于是结肠镜检查了。

但是,结肠镜检查也是需要设备引进,需要有一定技术的医师操作,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如果全民都进行结肠镜检查,人力物力先搁一边,这么广撒网的方式,有点蛮干的意味,并不是一件十分高效的筛查方式。


于是,出现一种筛查模式,是基于临床的筛查,也就是说,如果有患者会主动进行健康体检,或者是因其他疾病来门诊就诊,但是同时具有大肠癌高危因素的人,根据个体意愿进行结肠镜检查等方式进行大肠癌的筛查。

这种“恰好”抓到了做结肠镜的“借口”,然后伺机进行一次大肠癌筛查,称之为伺机性筛查。

听上去貌似还是有“过度检查”的嫌疑?

有数据表明,伺机性筛查中,检查出有大肠癌的比例,在4.8%至8.9%之间。

每十至二十来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体检或看门诊的时候,由于顺便做了一次肠镜,检查出了大肠癌。

社区人群筛查,这是一项大福利

在我国的部分城市社区中,已经开展了大肠癌人群筛查工作。

但是这个筛查并不是说上来就给做上结肠镜检查,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进行。

首先,是要确定是否为高危人群。方法很简单,基本就是填一份调查问卷,外加做一次大便的化验(粪便隐血检验)。

如果在问卷内容及粪便检验结果,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就会被确定为高危人群。具体内容如下:

粪便隐血检验的结果是阳性;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曾经患过大肠癌;

本人以往有过肠道腺瘤的病史;

本人有癌症病史;

最近有排便习惯改变;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术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症状。以上症状,符合其中的2项或更多项。

如果被确定为高危人群,就应该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对于无异常者筛查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0年;对于有一级亲属家族史者建议40岁开始筛查,以后每5年1次;对于以往有肠道低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5至10年内复查肠镜,高风险腺瘤史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

具体的复查时间在进行了检查之后,医生会结合检查的结果,推荐复查的时间。

现实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去做这样的筛查,即使是免费进行的。

有这样两组数据: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社区人群愿意去做结肠镜检查;在做了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0.43%至1.71%的比率,会筛查出患有大肠癌。

在今年的内镜检查中询问发现很多患者已经出现了胃肠不适的症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考虑去进行结肠镜检查,进行必要的风险排查。直到出现便血了,被家人逼着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却是肠癌晚期,已是回天乏力。

用“养生”对付大肠癌,果真没有用?

2016年在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发布的《中国结肠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专家们用数据说话,也是总结出来一些有证据支持的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高膳食纤维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可能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长期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肥胖是结直肠癌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

合理体育锻炼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结直肠腺瘤的筛查可发现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非甾体抗炎药、叶酸、维生素D的摄入等,也有可能具有一定的大肠癌预防作用。

总体来看,这些预防措施同现今主流“养生”理念相比较,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只是,在坚持养生的同时,也不要忘却了,该约的体检、该做的筛查,还是要去做。

毕竟,国家花大钱了,又有医学统计学的数据摆在那里。请相信国家,相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