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如何防治结肠肠息肉复发??

近些年来,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些患者摘除息肉后仍会复发,而且反反复复始终无法断根,同时又害怕癌变,给患者身心都造成较大的负担。

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

据悉,90%的大肠息肉医学上叫做腺瘤,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左右,而且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一小部分腺瘤是会发生癌变的,恶变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关,直径小于1cm1~2cm和大于2cm的恶变率分别为1%10%35%。直径小于2cm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10%,大于2cm的恶变率则高达53%。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针对病因可预防

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息肉我们能否预防呢?在此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引起大肠息肉的原因。


机械刺激

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因为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肠息肉。

对策: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清洁卫生和饮食安全,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另外,有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不予治疗,可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这类息肉就很难通过生活方式来预防,有家族史者需要加强随访,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饮食因素

医生表示,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比如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与大肠息肉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油腻饮食能够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如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对策:饮食清淡少油腻,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和粗谷物,戒烟限酒。


炎性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肠道的炎症反应或炎症性肠病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除非息肉体积比较大,需要内镜下治疗,一般只要控制炎症,息肉就会缩小或消退。

对策:积极防治肠道炎症性疾病。

息肉恶变率为3%10%,其恶变时间为515年。专家说,发现息肉最好马上治疗。有蒂或无蒂的小息肉可经肠镜直接摘除,非常简单,花钱也不多;直径大于3厘米的无蒂息肉和活检病理报告显示息肉已恶变的,或结肠息肉多发、病变范围广泛,无法内镜下全部切除者,则应行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早期恶变者可作腹腔镜早期根治术,预后效果很好。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镜下切除,定期随访。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行全结肠切除术。

医生告诉我们,息肉会复发,不能一切了之,术后1-2年一定要定期做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的患者,即使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要定期进行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潜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由于结肠息肉、大肠肿瘤是一种具有家族易感性的疾病,遗传倾向明显,因此,一旦确诊为这种病,病人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期随访,3-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