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胃病,就少不了谈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原因,也是诱发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现HP感染,原则上应服药将其根除。
一般根除方案组成:铋剂+PPI + 2 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
抗菌药物一般是这六种: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克拉霉索、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药物。抗生素近年来耐药率不断提高,像克拉霉索、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药物的耐药率已经变得较高了。
第一类 抗酸剂
又分:
(1)吸收性抗酸剂:碳酸氢钠。
(2)非吸收性抗酸剂:含难吸收的阳离子,口服后只能直接中和胃酸而不被胃肠道吸收,包括铝、镁制剂,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
一、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直接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并能形成保护膜,覆盖于胃黏膜表面
——用于对症治疗,缓解反酸、胃痛等症状。
谈下铝碳酸镁这个药,这个药设计比较有意思:.
铝离子可松弛胃平滑肌,引起胃排空延迟和便秘,而镁离子又容易引起腹泻,二者搭配相互抵消副作用。
二、用药监护
1.最佳服用时间:胃不适症状出现或将要出现时服用。
2.片剂抗酸剂适宜嚼碎服用。
3.增加日服药次数,一日4次或更多。
第二类 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xx拉唑)
抑制胃酸分泌和防治消化性溃疡的最有效药物。
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一、药理作用
(一)作用机制
PPI特异性地抑制H+,K+-ATP酶(质子泵)的活性,抑制胃酸生成的终末环节。
抑酸作用强大,并可与抗菌药物、铋剂联合用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除治疗。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的异构体,优于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第二代PPI。
泮托拉唑——第三代PPI,不受食物和其他抗菌药影响,对胃壁细胞的选择性更专一。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更快速、更强大。高效、速效、安全。抗幽门螺杆菌活性高。
(二)典型不良反应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PPI——可引起髋骨、腕骨、脊椎骨骨折。
PPI极少发生耐药现象,但停药后引起的胃酸分泌反弹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个月。
(三)禁忌证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婴幼儿。
(四)药物相互作用
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可能引发胃灼热和胃溃疡,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防止或减轻相关症状。
但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会明显降低氯吡格雷的疗效,应考虑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
二、用药监护
1.常须制成肠溶制剂,至小肠内溶解再吸收,以规避酸性的破坏作用。
肠溶制剂:这是一种药的剂型,就是为了防止药物在胃里被胃酸被破坏,加了一层肠溶衣,在小肠内才能溶解,所以服用肠溶制剂应以整片(粒)吞服,不得咀嚼和压碎,不能破坏了肠溶衣。
2.至少在餐前1h服用。
3.关注骨折和低镁血症的风险
4.不宜再服用其他抗酸剂或抑酸剂,不建议大剂量长期应用。
5.不需要多次给药,一日1次或2次。
第三类 抑酸剂-组胺H2受体阻断剂(XX替丁)
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乙酸酯
一、药理作用
(一)作用机制
抑制胃酸分泌(强度不如PPI),尤其能抑制夜间基础胃酸分泌。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防治应激性溃疡。
(二)典型不良反应
1.常见:头晕、嗜睡。
2.长期用药:胃内细菌繁殖,诱发感染。
3.耐药发生很快。
4.突然停用可能引起胃酸分泌反跳性增加——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
(三)禁忌证
1.急性胰腺炎者禁用西咪替丁,因为西咪替丁可导致急性胰腺炎。
2.8岁以下儿童、苯丙酮尿症者、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禁用雷尼替丁。
二、用药监护
1、餐后服用比餐前效果为佳,因为餐后胃排空延迟,有更多的缓冲作用;
2、司机和高空作业者应避免服用——幻觉、定向力障碍。
第四类 胃黏膜保护剂——铋剂等
一、药理作用
(一)作用机制
增加胃黏膜的疏水性——使之不再受到各种有害物质(消化液、药物)的侵袭,起隔离作用。
1.铋剂——枸橼酸铋钾——在酸性环境中能形成高黏度溶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牢固的保护膜。
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还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2.硫糖铝——在胃酸环境下能与溃疡或炎症处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渗出物相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所以服用应该是空腹服用,为什么?因为你吃饱了饭怎么在胃黏膜覆盖一层保护膜啊。
(二)典型不良反应
铋剂——便秘,口中氨味,舌、大便变黑,牙齿短暂变色。
大便黑是因为铋这种金属,不用大惊小怪哈。
硫糖铝——腹胀、腹泻。
(三)禁忌证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禁用铋剂。
(四)药物相互作用
1、不宜两种联用,剂量过大,有发生铋中毒——神经毒性的危险,可能导致铋性脑病现象。
2、舌苔和大便可能呈灰黑色(正常)。
二、用药监护
(一)服用时间——与抑酸剂联合应用时宜间隔1h。
(二)注意铋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