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肠外瘘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概述

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称为肠外瘘,如小肠瘘、结肠瘘等。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病因

1.先天性畸形,如卵黄管未闭形成脐肠瘘。

2.手术并发症,多见胃肠与胆道手术,肾、输尿管手术与妇科手术也可并发肠外瘘,多为误伤所致。

3.也可继发于炎症、感染等。

临床表现

1.腹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胆汁、肠液、气体以及食物排出,此为主要临床表现。

2.一般在术后3~5天出现腹痛、腹胀、体温升高等症状,继而出现腹膜炎征象或腹内脓肿。

3.较小的肠外瘘仅表现为感染性窦道,经窦道口排出肠内容物和气体。

4.严重的肠外瘘可在创面观察到肠管或肠黏膜。

5.患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体重下降,骨骼肌萎缩,皮下脂肪消失等。

6.发展期可出现膈下脓肿或瘘口周围脓肿。

7.严重者可出现脓毒血症。

检查

1.口服骨炭、染料

口服骨炭或其他颜料如亚甲兰等,阳性结果能确定肠瘘的诊断,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肠外瘘的存在。

2.胃肠道钡剂检查

观察瘘口及其远、近侧肠道的情况。

3.瘘管造影

直接从瘘口灌注钡剂或造影剂进行造影,可以了解瘘管的情况与瘘所在的肠段,是最常用、效果好的方法。

4.瘘管组织活检

可了解有无特异性感染。

诊断

1.病史

发现创面有肠液、气体溢出,有时还可见到肠管或肠黏膜,即可明确诊断。

2.检查

(1)经鼻胃管注入亚甲蓝:适用于肠外瘘初期,可初步估计瘘口大小和部位。

(2)瘘管造影:适用于瘘道已经形成的病例。有助于明确瘘的大小、部位,瘘管的长度、走形及脓腔范围。

(3)胃肠道钡剂检查:钡剂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整个胃肠道的情况,判断瘘所在的位置,瘘下端肠管通畅的情况等,尤其是瘘远端肠管有无梗阻。

治疗

1.营养支持

(1)由于消化液大量丢失,营养物质也随之丢失。在肠外瘘发生的早期,为了减少肠液的分泌量及漏出量,一般采取禁食措施。

(2)胃肠减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纠正营养不良,而且还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促进肠瘘口的自愈。

2.控制感染

(1)扩大腹壁瘘口,放置有效引流,及时去除外溢的肠液,减轻对瘘及周围组织的腐蚀,使炎症消退,促进瘘口愈合。

(2)使用双套管负压引流,可以防止流出物阻塞引流管管腔。若在双套管旁附加注水管持续滴入灌洗液,可长期有效保持引流作用。

(3)在充分引流的同时,根据腹腔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抗生素控制全身感染。

3.手术治疗

适用于不能自行愈合的肠外瘘。常用的手术有肠瘘-肠袢切除吻合术、肠旷置术、瘘口部肠外置造口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