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肠内瘘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概述

肠内瘘是指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肠管与腹腔内或腹膜后脏器相通,肠内容物除经正常途径外还有异常分流。肠内瘘诊断比较困难,术中也常被遗漏,处理一般较为棘手。

病因

1.各种疾病

(1)最常见的病因是肠管本身的病变,如局限性肠炎、肠结核、腹膜结核等。

(2)腹腔脓肿破入肠管。

(3)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

(4)胆囊结石合并感染。

(5)肠管肿瘤晚期。

2.外伤

肠外伤也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1.肠管内瘘

(1)高位与低位肠管内瘘:临床症状多为餐后不久即可由肛门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排便次数增多。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如消瘦、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

(2)高位与高位、低位与低位肠管内瘘:在内瘘形成前表现为腹腔内局限性炎症,可触及炎性肿块,有压痛。内瘘形成后肿块可变小。低位肠管内瘘时,患者可有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不成形稀便、脓液便等。

2.胆道肠管内瘘

原有胆道感染更重,而且频繁反复发作;大便次数改变不明显。

3.肠管泌尿系内瘘

(1)高位肠管泌尿系内瘘:除泌尿系感染症状、尿粪外,还可出现明显的氮质血症和高氯血症。

(2)低位肠管泌尿系内瘘:主要表现为泌尿系感染、尿中有粪便排出。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肠管与泌尿系内瘘:大便可有尿素氮、尿酸结晶等成分。小便镜检可发现肠内容物或虫卵。

(2)高位与低位内肠瘘:大便检查可发现未消化的食物,呕吐物内可含有粪便。

2.口服骨炭或染料

(1)肠管膀胱瘘:口服骨炭可由尿液排出。

(2)高位与低位肠内瘘:口服骨炭或染料后短时间由大便排出。

3.胆道造影

可用口服或静脉两种方法同时造影。怀疑存在胆道肠管瘘时,可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方法,一般能发现瘘口。

4.泌尿系逆行造影术

此方法为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可提供肠管泌尿系瘘口的大小、内瘘的部位和原发病变情况。

5.X线钡剂造影

适宜于怀疑肠管之间的内瘘,此法可以提供瘘的位置、瘘口的大小。但是对肠管泌尿系和肠管胆道内瘘则属禁忌。

诊断

1.肠内瘘的临床表现与肠外瘘不同,因为肠内容物并不穿破腹壁而流出体外,所以早期不易明确诊断。

2.通过胆道造影、泌尿系逆行造影术、X线钡剂造影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1.肠道与肠道之间形成的内瘘无任何症状时,无需外科处理,临床观察即可。

2.凡是具有明显症状的肠内瘘,都需行外科手术治疗。但腹腔内恶性肿瘤造成的肠内瘘不适合施行手术。

3.由于位置深,术前的正确定位比较困难,并且内瘘邻近的粘连广泛、炎症感染不易控制等因素,手术治疗的难度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