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轻瘫综合征
概述
胃轻瘫综合征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胞胀、恶心、发作性干呕、呕吐、体重减轻等,又称胃麻痹、胃无力等。胃轻瘫综合征不仅发生在胃手术后,还可见于其他腹部手术后。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又称特发性胃轻瘫,多发于年轻女性。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可将胃轻瘫分为急性、慢性两种。临床上慢性多见,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10余年。
病因
术后诱发胃轻瘫的因素较多,如高龄、精神紧张、恶性肿瘤、吻合口水肿、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迷走神经切除、长期应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等,多见于年轻女性,可能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有着较密切关系。继发性胃轻瘫常见于:①糖尿病;②结缔组织病,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③胃部手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④感染或代谢异常;⑤中枢神经系疾病;⑥某些药物的应用等。此外,迷走神经的紧张性降低和肠激素及肽类物质可能也起一定作用。胃轻瘫时胃动素水平及胃动素受体功能可能有异常。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表现为早饱、上腹饱胀、暖气、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等,也可有腹泻、便秘等症状;少数由药物或代谢等因素引起慢性胃轻瘫患者起病隐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达数月至数年不等,极少数患者也可无症状。患者的呕吐多表现为迟发性呕吐,但患者的食欲多不受影响。继发性胃轻瘫患者同时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体检无特异性,长期食欲减退、呕吐的患者可出现消瘦、营养不良致患者体量明显减轻,甚至恶病质状态。
检查
1.胃排空功能测定
胃排空功能的检查方法很多,目前认为应首选放射性核素胃排空试验。对于任何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患者,应常规进行核素标记的固体和液体胃排空试验。该试验对确诊有重要价值。阻抗技术能测定胃液体排空,将来可能广泛采用。
2.胃内测压
只有胃排空试验异常时才进行该项检查。胃轻瘫患者胃内测压可显示胃运动异常,以餐后胃窦部运动低下为最常见。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轻瘫患者,近端胃静压测量可见基础张力低下。
3.胃电图
体表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已经发现各种类型的胃轻瘫均可发生胃电节律异常,如胃动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节律紊乱。
诊断
目前关于术后急性胃轻瘫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参考近年文献报告,比较公认的标准为:
1.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2.胃肠减压引流量≥800毫升/天,持续时间超过10天;
3.无明显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4.无引起胃轻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
5.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治疗
1.一般治疗
胃轻瘫综合征患者应给予低脂肪、低纤维饮食,少食多餐,流质为主,以利于胃的排空。由于吸烟能减慢胃排空,应予戒烟。应尽量避免使用能延迟胃排空的药物。
2.原发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性胃轻瘫应尽可能控制高血糖。神经性厌食患者补充足量的热卡能改善胃排空,纠正精神障碍对于症状的完全恢复。慢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所致的缺血性胃轻瘫,在血管重建后能完全恢复正常。
3.促动力性药物
应用促动力药物是目前大多数胃轻瘫综合征患者最有效的治疗途径。
(1)目前常用的促动力性药物有胃复安、多潘立酮和西沙比利,胃复安和多潘立酮长期治疗的效果不甚理相,而西沙比利长期应用仍有较好疗效。
(2)另一类较为关注的是红霉素的促动力作用。红霉素作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改善胃窦十二指肠收缩的协调,促进固体食物的排空。
(3)胃动素,静脉输注后,使胃液体和固体排空均显著加快,将来可能为胃轻瘫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4.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难治性胃轻瘫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有报告对某些特发性胃轻瘫患者行胃大部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症状显著减轻。
5.其他疗法
胃起搏能使紊乱的胃电慢波节律恢复正常,从而恢复正常胃运动,有人试用于治疗手术后胃轻瘫伴胃电节律紊乱者,有一定疗效。
并发症
易并发慢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糖尿病、神经性厌食、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和癌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