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炎
概述
嗜酸细胞性胃炎特征是胃黏膜层或胃壁全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因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常以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为中心,本病常称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病因
病因不明,多数认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导致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或个人的食物或药物过敏史、荨麻疹、哮喘等病史,特别是幼儿。有报道本病与食物蛋白抗原过敏有关,如牛奶、大豆、小麦、鱼肉、鸡蛋等,或者药物和菌体毒素、食物添加剂等亦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本病缺乏特异性,可因胃流出道梗阻而急性起病,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焦虑、肠梗阻、腹水等慢性症状,如累及肝胆系统,则可出现黄疸。有些患者的症状可持续多年。临床采用Klein分型可将其分为三型:
1.黏膜型
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黏膜。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IgE浓度,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恶心、呕吐、腹痛、体重减轻及腹泻等。
2.肌层型
该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包括幽门梗阻和肠梗阻。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此外,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
3.浆膜型
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及渗出性腹水。以上3型可单独或混合出现。
检查
1.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且随疾病病程波动。但部分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始终保持正常水平。
2.粪便检查
可有大便隐血阳性,部分患者有轻度脂肪泻。
3.腹水检查
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4.内镜检查
可见受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病理活检可见受累胃肠道黏膜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
嗜酸细胞性胃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放射学和内镜下活检病理结果。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但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呈局灶性分布,因此多点活检可有效提高诊断率。此外,胃肠X线、CT、超声检查等亦有辅助诊断价值。
治疗
1.一般治疗
避免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或其他过敏原;,过敏因子明确的做脱敏治疗。
2.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有显效,常为首选。激素治疗后再发患者或手术后再发患者,再用激素治疗仍然有效。对于I型变态反应患者,应用肾上腺素、麻黄素可能有效。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有梗阻的患者,但远期效果不佳,如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即使作胃肠道局部切除,仍有复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