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脾周围炎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概述

脾周围炎是指脾脏本身或腹腔有炎症波及脾被膜及脾周围组织时,脾被膜增生纤维化和(或)脾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本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由于常伴随其他疾病或作为其后果而出现,故通常不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病因

引起脾周围炎的原因较多。许多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有脾大及脾梗死者),均可产生急性、慢性脾周围炎。全身或脾脏局部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败血症、肺炎、伤寒、白喉、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均可导致脾被膜增厚和脾周粘连,从而导致脾周围炎。

临床表现

急性脾周围炎常和急性脾炎同时发生,临床表现与原发疾病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患者均有某种前驱感染病史,以后出现败血症中毒现象,如反复寒战、高热、盗汗和精神倦怠等,随后出现左上腹脾周围区域的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比较剧烈,往往随呼吸运动而加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部或左下胸肩部,有不同程度的脾大,脾区有压痛,甚至出现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有时可闻及局部摩擦音。

慢性脾周围炎常常表现为脾区不适、隐痛、饱满感,可有轻度压痛,肿大的脾脏质地较硬,活动性差。慢性脾周围炎时可因感冒、扁桃体炎造成脾包膜肿胀,甚至脾脏发生扭转而突发左上腹剧烈疼痛。

急性和慢性脾周围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急性脾周围炎可迁延不愈变成慢性脾周围炎,而后者也可在一些诱因存在时急性发作,转变成急性脾周围炎。

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2)超声检查:可见脾肿大,周围有杂波。

(3)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见左膈升高,活动受限。

诊断

脾周围炎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脾区听到局部摩擦音或同时触及摩擦感等特征,结合超声和X线检查等可确定。

治疗

1.原发病治疗

急性脾周围炎一般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处理。若能确定与伤寒、疟疾、血吸虫病或黑热病有关,应分别针对原发病进行特异性治疗。

2.控制感染

病人应卧床休息,选用适当而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急性感染。

3.支持治疗

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增强自身抵抗能力,必要时可输血或血浆,补充营养,还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脾切除术

当脾脏持续肿大,伴发脾功能亢进或有脾破裂危险时,考虑手术切除脾脏。术后继续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5.其他

慢性脾周围炎无特异疗法,经常做腹部按摩、局部热敷、理疗可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