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慢性丙型肝炎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概述

慢性丙型肝炎是感染丙肝病毒(HCV)所致,它是一种小RNA病毒,分类为黄病毒科肝病毒属。由于肝脏的巨大代偿能力,大部分感染丙肝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偶然体检时发现,或者可能很多年后出现不适症状时才发现。

大约85%的人在感染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肝炎。当病毒侵犯肝脏的时候,人体内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以抵抗感染。如果不予治疗,就会发展为肝硬化,还有少部分患者会发展至肝癌。

病因

慢性丙型肝炎多由急性丙型肝炎演变而来。

临床表现

慢性丙型肝炎多由急性丙型肝炎演变而来,分为慢性肝炎轻度和慢性肝炎中度,因临床上症状体征常不显著,以单项ALT增高为唯一异常现象的为数甚多,故常为亚临床型。如果有症状,常表现为乏力、纳差、关节疼痛、厌食、恶心和发热。后期可出现黄疸、腹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由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症状多轻微,并有较大比例的患者无明确的传播途径,故基于上述临床表现很难做明确诊断,而需依赖实验室检查。

检查

1.抗-HCV检测

HC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最早出现的抗体是针对病毒核心壳区的C22蛋白(抗C22),随后是针对NS3区的C33蛋白(抗C33)的产生,该抗体的滴度低于C22,但高于最后出现的抗C100。

2.HCV RNA检测

在感染HCV几天内,即在ALT升高及抗-HCV出现前几周,即可测出HCV RNA,因此HCV RNA可作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也可作为HCV复制、转归及有无传染性的指标。

诊断

发现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现HCV RNA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将慢性HCV感染分为:①慢性丙型肝炎;②丙型肝炎肝硬化,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及失代偿期肝硬化;③抗HCV携带者。

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丙肝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在DAAs(直接抗病毒药物)上市前,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治疗仍然是我国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主要的抗病毒方案。按此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治愈或不能耐受该治疗方案。2011年以来DAA药物已经陆续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上市上市的药物包括Simeprevir、Daclatasuvir、Sofosbuvir、Sofosbuvir/ledipasvir、Dasabuvir等,不同基因分型患者,采用DAA治疗方案及疗程不同,因此进行DAA抗病毒治疗前,一定要检测HCV基因型。慢丙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这对于预防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有重要意义。

2.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或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物,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高糖食物,应绝对禁酒,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食品及食物。常用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制剂等。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对丙型肝炎治疗成功与否也十分重要。同时可根据病人情况采取相应的中医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