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 并发症
  • 预防

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指原因未明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指除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M2亚型(AMA-M2)阴性外,其他指标均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同的疾病,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3%~5%。其病理特征是肝小叶内胆管和中隔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有肉芽肿出现,临床表现为黄疸和瘙痒、疲劳、右上腹痛、骨质疏松等。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

(1)黄疸和瘙痒:有长期深度皮肤黏膜黄染病史,伴或不伴皮肤瘙痒,其中瘙痒是本病最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2)疲劳:疲劳是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嗜睡、疲乏、倦怠,因为发病者多为中年女性,常被忽略。

(3)右上腹痛:部分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疼痛可能来自胆囊。

(4)体征:可有肝脾大,在眼睑、手掌、颈部、躯干等处可见黄色瘤,还可见静脉曲张和蜘蛛痣。

2.其他临床表现

(1)骨质疏松:与缺乏维生素D有关,直至骨折、出现剧烈的疼痛时才可被发现,多见于肋骨和椎骨。

(2)脂肪泻:由于胆汁酸缺乏可出现脂肪泻或营养不良。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抗体:①抗线粒体抗体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抗线粒体抗体及其M2亚型均为阳性,本病则为阴性;②抗核抗体(ANA)一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为阳性,本病也表现为阳性;③特异性抗体Sp100和Gp210阳性有助于本病诊断。

(2)血生化检查:正常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为42~140U/L,γ谷氨酰转肽酶为5~40U/L,血清胆红素为5.5~19mmol/L。本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均增高,可伴有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3)免疫球蛋白检查:免疫异常,表现为γ球蛋白血症。

2.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病理特征是肝小叶内胆管和中隔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炎症,表现为胆管破坏、淋巴细胞聚集、肉芽肿形成、门静脉周围炎症及肝实质碎屑状坏死,导致胆汁淤积,严重者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诊断

出现黄疸和瘙痒、疲劳、右上腹痛时应考虑肝脏疾病,血生化及相关抗体检测表现为抗线粒体抗体阴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可初步诊断本病;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显示肝小叶内胆管和中隔胆管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可确诊。

治疗

本病目前病因不明,尚无法做到对因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终末期患者可进行肝脏移植。

1.一般治疗

饮食应以低脂、高蛋白为主。

2.药物治疗

(1)熊胆去氧酸: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可以减轻淤积胆汁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有腹泻、腹痛及过敏反应。

(2)其他对症治疗:如应用止痒药物或者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

并发症

常伴有硬皮病、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伴有肾小管酸中毒或胆石症等。

预防

注意休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度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减缓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