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肿瘤性息肉
概述
结直肠肿瘤性息肉是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具有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息肉样肿物。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不同,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这些肿瘤都具有癌变的可能,基底面积越广、肿瘤越大、含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的概率越高。
病因
这一类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环境毒素和遗传倾向性是已知的导致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影响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
临床表现
1.管状腺瘤
占腺瘤的80%,多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次之,直径多在2厘米以下,常有蒂,呈梨形或球形。其癌变率为1%。粪便带血是最常见的症状,颜色鲜红,多在粪便表面或排便后,若息肉大而且位置低,则常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感,甚至排便不畅,腺瘤脱出肛门。
2.绒毛状腺瘤
占腺瘤的15%,多发生在直肠,大多数广基而无蒂,呈地毯或菜花状,极易出血坏死,直径多在2厘米以上,其癌变率为40%。黏液血便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排便不畅、腹泻、里急后重,晨起排出大量蛋清状的黏液为其特点。长期便血、腹泻,可使人体代谢紊乱,出现全身症状,如低钾性心律失常、无力、体瘦、易疲劳等。如果息肉距肛门位置较近,可脱出海绵状、红色、易出血的肿物。
3.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
是一种既具有腺管成分又具有绒毛成分的腺瘤,占腺瘤的5%,多发生在直肠和左半结肠,呈球状,多有蒂,其表面有沟裂或分叶,肿瘤直径多在2厘米以上,其癌变率约为20%。其临床表现类似于管状腺瘤,并因两种成分的比例不同而有所差异。
检查
直肠指检可以发现大部分息肉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有无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造影可以发现肿瘤并确定其位置与周边的关系,病理活检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类。一般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等可以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酸碱平衡情况。
诊断
1.管状腺瘤
根据病史及临床检查极易诊断,指检时可于直肠触及一质软、活动度好、有或无蒂、表面光滑的球状肿物,一般指套上有血迹,可通过结肠镜检查进一步确诊,并同时取病理活检定性,即可诊断。
2.绒毛状腺瘤
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比较容易诊断,也可通过直肠指诊、内镜检查和气钡灌肠造影以及病理活检进行确诊。
3.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
其诊断方式跟前两者一样,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数目、活动度、有无癌变等情况制订手术方案;对于多发性的腺瘤,在充分考虑患者情况及肿瘤情况的前提下,可考虑将病变肠段切除。